恒耀在线登录:舞台艺术提供精神食粮
今年以来,舞台艺术作品频频出现。许多口碑作品出现在现实主题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主题创作中。跨境改编作品展现舞台魅力,培养青年人才,线上线下结合,进一步拓展剧场广度。舞台艺术的蓬勃发展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第一部大戏看北京演出季拉开帷幕,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朱鹭》完成了上海第100场演出,2022年第四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带来了8类20多部中外戏剧……虽然已经进入冬季,但演出市场依然火爆。文艺工作者用心创作,舞台艺术作品不断涌现,为观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现实主题创作更深入,优秀的传统文化主题受到青睐
文艺创作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如今,越来越多的现实舞台艺术作品备受关注。文艺工作者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时代的变迁、中国的进步、人民的呼吁中提炼主题,选择主题,表达中国人民的奋斗抱负、创造力和发展成果。回顾前不久获得的第十七届文华奖,戏剧《塞罕长歌》、《大道》、《桂梅老师》、《主角》、彩调剧《新刘三姐》、沪剧《敦煌女儿》都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以时代典范张桂梅的感人事迹为重点,戏剧《桂梅老师》的剧本酝酿了11年,整理了400多个故事,在此基础上塑造了真实、丰满、三维的英语模特形象;上海戏剧《敦煌女儿》打磨了10年,讲述了范金石在甘肃沙漠扎根50多年的生活历程,讴歌可贵的敦煌精神……创作者不断扩大主题选择的广度,探索内容的深度,抛光表演的精度,并将许多突出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故事带到舞台上。
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认为,2022年中国舞台艺术创作在思想艺术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创作者把深入生活、感悟时代作为最基本的功课。与过去相比,主题创作更注重对主题意义的把握,努力焕发戏剧性的魅力,塑造人物真实可信的精神境界和生动生动的性格特征。留下一些难忘的戏剧形象。
巡演32个城市,演出200多场,以《千里江山图》为基础的舞蹈诗剧《只有这绿色》为基础。为苏轼的名著重新谱曲,音乐剧《苏东坡》用流行音乐诠释宋韵;音乐舞蹈交融,交响芭蕾《世纪》挖掘中国神话传说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力量……一段时间以来,越来越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风格的舞台艺术作品成为热门风格。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为文艺创作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业内人士表示,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流量密码,显示出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信心。文艺创作者坚持创造性转型、创新发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通过独特的艺术呈现、清新的艺术表现、丰富多样的技术手段,创合时代精神和当代审美,让广泛而深刻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新的魅力。
跨境改编提升文化品格,培育原创成长平台
戏剧《世界》、小剧场北京歌剧《我的一生》、舞台剧《觉醒时代》、歌剧《边城》……今年,许多改编自小说、电影和电视作品的舞台艺术创作实现了跨境合作。通过舞台词汇、表达形式和思想深度的创新表达,提高了作品的文化品格和审美品格。
从宁夏花自同名电视剧的民族歌剧《山海情》的尝试;将70多万字浓缩成210分钟的舞台演绎,融合戏剧和秦腔元素,是改编自同名小说的戏剧《主角》的探索。自带改编作品IP影响更大。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表示,基于经典作品的改编将有助于为创作奠定良好的文学基础,这是吸引舞台创作者的重要原因。同时,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完成舞台叙事的创新表达,可以进一步释放原作的潜力,拓展原作的内涵。
跨境改编广受欢迎,青年原创力量不断壮大。最近,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主办的首届‘绽放·启航’儿童青少年舞台艺术作品孵化计划开始成果竞赛。孵化计划于今年8月启动,120名创作者提交了88部作品,12部作品最终走上舞台进行测试。
不仅是中国儿童艺术,现在,许多团体推出了支持计划和作品孵化计划,旨在培养年轻戏剧人才,通过研讨会、剧本阅读、舞台比赛等方式完善作品,为新人、新戏剧、新创作搭建舞台,提供平台,充分激发年轻人才的创造力。
由北京市文化旅游局主办的首都原创剧本创作和主题孵化项目于今年6月启动,收集了500多部有效作品;自2019年上海文化广场发起的中国原创音乐孵化计划以来,有463部和342部原创作品参与提交;由中国国家戏剧院主办的青年导演创作支持计划,12名青年导演推出了12部不同风格的小戏剧。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表示,青年文艺工作者是创新的主力军。他希望保护每一份爱,吸引更多对戏剧创作感兴趣的年轻人,用戏剧艺术自觉讲述中国故事。
科技赋予丰富的表达手段,在线表演促进艺术的普及
即时摄影、4K/8K超高清、智能剧场……如今,舞台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丰富了舞台的表现手段和艺术面貌,给观众带来了不同的审美体验。
文献剧《抗日战争中的文艺》将设备图像与戏剧相结合,5G昆剧《浣纱记》首次全息直播3D全息投影技术融入昆剧表演……科技的适当运用可以增强舞台艺术的丰满性,使戏剧情境更加真实,具有更强的体验感和替代感。宋宝珍说。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院团探索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表演模式,形成了新的观看模式。全国大剧院推出了150多场在线演出,总播出量超过40亿次;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70周年,5部经典剧目和导游在线发布,云观看6500多万部剧;中央民族乐团团长赵聪和134名表演者进入直播室,京剧《风华正茂》、戏剧《雷雨》等都在直播间拉开帷幕……许多线下一票难求的舞台作品乘云入网,更能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的文艺需求,有利于艺术的普及。
但与此同时,业内人士也表示,舞台艺术的魅力在于在场感。如何实现在线表演的正常运作?如何给观众带来更好的数字观看体验?如何更好地实现版权保护?这些都是需要面对的新课题和新考验。
年底年初,舞台表演继续如火如荼。第九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中央保利·剧场戏剧节、首届桂林艺术节等活动丰富多彩。央华戏剧艺术总监
文艺作品是时代精神的写照。期待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作品绽放的舞台,成为扎根、传播、保留的精品作品,全方位、全景地展示新时代的精神氛围。 曹雪盟 王珏)